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 正文

破石育林绘新图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9-09 12:12:36

    ■记者 李雪琼

  20年治理红河州石漠化面积80万亩,开远森林覆盖率由16%提高到32.4%;20年石山变青山,水土流失被控制在允许范围内;20年治理区内植物种类由7-8个增加到30多个,出现了前来栖息及觅食的动物,物种多样性开始形成,新的生态系统开始实现良性循环。

  在开远,在红河州,如果问李乡旺是谁,知道的人不多,但如果问李老师,接触过林业的大多知道是谁。充满敬意的一声“老师”表达了开远人、红河州人对李乡旺的深厚感情和对他治理石漠化工作成就的赞誉。

  “傻子”做事偏挑梁

  199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到红河州视察,红河州北部几个县的光石头山随处可见,石漠化问题严重,尤以开远最为严重。随后,52岁的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李乡旺夫妇带着国家下达给西南林业大学研究和治理石漠化的重点科研任务来到了开远。

  经过反复勘察,李乡旺在灵泉街道办事处浑水塘村的山坡上选择了70亩只有薄薄一层土壤的石头地做实验基地。

  李乡旺学的是树木学,但治理石漠化需要跨越生态学、气候学、土壤学、造林学、生理学等多个学科。李乡旺夫妇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夜里学习,白天带着开远市林业局林科所工作人员把自己带来的新银合欢、白枪杆、湿地松、墨西哥柏、细叶云南松、蓖麻、板栗、侧柏、冲天柏等28种植物种子播在育苗地里,从浸种、点播、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开始,结合实际手把手将育苗技能一样一样地传授给林科所工作人员。

  为了研究工作顺利推进,每个周末和节假日,李乡旺在昆明上完课后自己买汽车票赶到开远,顾不上旅途劳累,随即到基地开展工作。

  开远山大沟深,“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为了摸清不同海拔、不同坡向、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壤、不同岩石类型的各种数据,搞清楚从海拔最低点到海拔最高点的各种群落类型及群落中各种物种的组成及数量,优势物种及代表物种,植物开花结果的时间、结果的数量;认识不同海拔高度石山上长的什么植被类型,土山上长的是什么植被类型;哪些植物可以用来恢复植被,哪些不适合用来恢复植被,李乡旺跟着市林业局工作人员走遍了开远的7个乡镇(街道),走遍了开远的高山河谷。

  20年来,为了调查当地的立地条件和适生植物,李乡旺不知翻过多少个山头、淋了多少场雨、摔了多少次跤,留下了满身的伤病;为了获得一个准确的监测数据,常常在野外待一天回来还要接着做试验,恒重试验需要2小时测定一次,李乡旺就通宵达旦地守在实验室。

  开远的生态环境逐步为他所掌握,试验地成功了,所有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李乡旺团队的科研项目获得了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当初李乡旺带来的28种植物种子有10多种适合在开远干热环境下生长。

  “痴人”说梦终成真

  有了试验成功的树种,市林业局一边开展盘江坡和四道拐造林绿化,种上试验地里培养出来的抗旱性强、耐寒性好的新银合欢、白枪杆、湿地松、墨西哥柏、侧柏、藏柏、车桑子、苦刺花、扭黄茅等树草种,设计新的混交模式,重新恢复植被;一边将李乡旺介绍给开远市花卉苗木协会会长熊伟。

  “用学者和专家来评价李老师都不准确、不全面,他是一个把毕生精力献给林业事业的‘痴人’。”熊伟说。

  1999年,李乡旺在开远市碑格乡左西果村发现3棵滇杨树,经过不断选育形成优良品种,被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优良无性系,并定名为“开远滇杨”。专家调查论证后认为,开远滇杨具有生长迅速、种源优良、抗逆性强、干形直、树形优美、易繁殖、成活率高的特点,属于高海拔地区速生树种,绿化美化景观效果较为理想,经济效益较为可观,每亩“开远滇杨”每年可为农户增加上千元收入。

  发现种植一棵树既能改善大黑山生态环境,又能让农民脱贫致富,李乡旺一面积极与熊伟沟通,出资安排专业人员在碑格乡选点育苗,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广种植;一面亲自多次深入林地现场观察记录原生树种的生长情况,测量木材材积和出材量,指导碑格乡滇杨的育苗和栽培技术,到农户家中讲解种植“开远滇杨”的好处,劝说农户转变观念,通过种植苗木增加收入,为贫困地区找到了一条种植滇杨的致富之路。

  匠心一颗绿满坡

  如今,盘江坡和四道拐上,15万亩人工林已将原本光秃秃的山头盖住,昔日的石头山披上了绿装,新银合欢、白枪杆、湿地松、墨西哥柏等随风起浪,山坡上郁郁葱葱、绿意盎然,树下灌木草本植被开始生长,河沟里有了流水,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在开远治理石漠化20年,让李乡旺认识了许多开远人。开远人总是会在遇到林业方面问题的时候想起他,而他总是有求必应,耐心教授,影响了一大批开远人爱上树,以种树发展林业作为事业,以种树发展林产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先富起来的种树人又影响身边的亲戚朋友一起种树,逐渐在开远形成了种树能致富的新思想,为下一步营造植树造林氛围,治理石漠化做好了准备。

  完成10多个课题的研究和推广后,20年治理石漠化的效果开始显现,石头山逐渐变成了满目苍翠的林地,水土流失被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山上出现了前来栖息及觅食的动物。鸟类专家韩联宪发现,已经有黑颈长尾雉、黄臀鹎、白喉红臀鹎、大山雀、棕背伯劳、树麻雀、鹊鸲等10余种鸟类在这里栖息,云南兔、松鼠、社鼠等小型动物的身影也在这里出现,这些动物又带来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使治理区内植物的种类由7-8个增加到了30多个,物种多样性开始形成。地面上有了枯枝落叶层,落叶融入了土壤,土壤出现腐殖质层,土壤开始有了团粒结构,肥力逐渐增加,新的生态系统带来生态的良性循环。

  “我能在开远干这么长时间,离不开开远人的支持和帮助,我为能结识这样的开远人而庆幸。”李乡旺说。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