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享晚年生活的冯在余
●记者 罗宏伟 文/图
人物简历:冯在余,汉族,1955年10月出生,贵州省正安县人。1974年12月入伍,1977年提干,1978年入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等职。先后两次参加保家卫国战争,荣立三等功1次,多次受到嘉奖。1988年副营职退休。
从军10余年,炮兵指挥员冯在余先后两次参加战斗,多次参加演习。无数火力点、暗堡、炮兵群等重点目标经他计算出距离、坐标,实现精准打击,犹如为炮弹安装了一双眼睛。
死记活用强技能
今年73岁的冯在余,性格开朗,眼睛炯炯有神。回忆起刚入伍时的情境,仍然有些兴奋。
1974年底,高中毕业返乡几个月后,冯在余毅然报名参军。“当时,父母是想让我参军锻炼一下,而我的想法是要在部队干出一番事业。”冯在余的底气来自于自身的文化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入伍到驻开远某部后不久,冯在余就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我所在的是军直属炮兵团炮兵指挥连,通俗地讲就是为炮兵测算出打击目标的距离、坐标,确保精准射击。”如何才能测算出精准的炮击目标?冯在余下了一番苦功夫。
当年,炮击目标的计算设备很落后,基本是靠目测、老式计算盘与对数表再进行心算。而心算的各种公式不仅要死记硬背而且还要娴熟运用。冯在余凭借扎实的文化基础以及踏实肯学的苦劲,很快就总结出了快速计算的规律。他参军5个月后,全团组织了炮兵比武,而“目标计算”就成了官兵们关注的焦点。报名参赛的70人都是各连队的骨干、精英,冯在余是其中为数不多的新战士,却夺得了前5名的好成绩,令全团官兵刮目相看。
此后,冯在余更加注重炮击目标计算与炮兵指挥素养的提升,并多次取得骄人的好成绩。入伍第2年便提升为连队指挥班班长兼职侦察班长、排长。
两次参战功绩显
战场上,炮兵之所以被美誉为“战争之神”,是因为各类火炮的打击精准和强大的威力。担任排长后的冯在余决心成为决定战斗胜负的炮兵“战神”。
1978年,冯在余参加了保家卫国战争。战斗打响后,在该团二营长的带领下,冯在余带领指挥、侦察的4名战士,与步兵同步推进。
“凭借我们的快速计算能力,两分钟左右就为后方炮兵报告出火力点,精准打击坐标;约5分钟就能够通过对方的炮弹着点计算出炮弹发射阵地的坐标。”配合默契的后方炮阵地只要接收到冯在余计算的坐标,总能够在二、三分钟内给予敌方精准打击。冯在余回忆说:“那一仗,我们先后发现并成功打击了敌方炮兵阵地、碉堡、火力点、观察所等30多个目标,展示出令人称赞的‘炮神’威力。”为此,部队为他记下三等战功,任排长仅8个月就被提升为连长。此后,冯在余参加全军炮兵指挥竞赛,荣获了“优秀炮兵射击指挥员”荣誉称号。
1983年,再次赶赴前线的冯在余已从连长提升为副营长,又一次被委任炮兵侦察、指挥任务。“仗打得虽然很艰苦,但我们炮兵仍然发挥了积极作用。”冯在余回忆,战斗结束之后,他带领战士蹲守在潮湿的猫耳洞里长达两个多月,忍饥挨饿又担心被炮弹袭击。不幸的是,快撤防时遭到不明炮击,他的左肩骨、口腔下颌骨、牙齿等多个部位严重受伤,持续治疗后仍然留下二等甲级伤残。但是冯在余毫不后悔,他说:“为了保家卫国、我无怨无悔。我们大家都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