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 > 社区文艺 > 正文

欢腾的彝家小山村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0-25 17:19:35

 ●谭友

  不到碑格不知苦,不到阿痴不知穷。

  碑格,彝语中的意思就是“石山过去一点的地方”。我不知道碑格乡的“石山”界定在什么位置,反正碑格遍地是石头山,而阿痴村,则是石头山上海拔最高的一个小山村,大概在2450米左右。

  阿痴的山,陡峭!云和雾,在劳作的仆拉人(彝族支系)脚下飘。阿痴的山,嶙峋!石头比树多,藠头、玉米和苦荞,夏秋成熟后,还得在石头窝里找。

  阿痴的土地,干旱!仆拉人靠天吃饭,种子落地后,就天天盼雨水,直到风调雨顺的夏季染绿心中的希冀。

  阿痴人的吃穿用度,全靠“老三样”——藠头、苦荞和玉米维系。高高悬挂在半山腰上的一小块一小块的“夜潮地”,是上天对阿痴人的馈赠,是从先辈手中继承的财富。因为有它,阿痴人年年唱着山歌,在这块红土地上繁衍生息。

  住惯的山坡不嫌陡,走熟的山路不觉长。苦惯了,穷惯了,一切都成自然。老祖宗教会他们吃苦,教会他们坚韧,也教会了他们栽种“老三样”。其中,他们知道藠头比另外两样稍微好一些,至少还有一点点小赚头!

  藠头,是阿痴人的心灵寄托,是阿痴人唯一的希望!

  多少年来,阿痴人在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贫瘠的希望。但却不知是何年何月,藠头这本来就很微薄的产业,却染上了一种叫做刺足根螨的病害,在其危害下,成片成片的藠头,早早的发黄,早早的枯死了——近七成的收成,说没就没了!

  大山里的全部希望,彻底破灭!乡亲们,欲哭无泪!

  2015年冬季,一个寒冷的早晨。天上,飘着浓浓大雾;地上草上,结着晶亮的冰凌,很冷很冷,仿佛呵一口气都会结成冰。

  寂静的小山村,来了一拨人,有城里的,乡里的,还有村里的;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年轻的。乡亲们看到的,是一张张和蔼亲切的笑脸。

  懂汉语的仆拉人给乡亲介绍说,这是农业技术人员,是上面派下来的,是宝贝啊,这是给大家伙传经送宝、为藠头地把脉问诊来啦!

  我是其中的一员,以市农科专家的身份,身处其中。之前,我和民盟的同仁们亲赴其他乡镇开展过各类农科扶贫培训,百密一疏啊,恰恰忽略了碑格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我的内心无比愧疚!

  我们一行人,领着乡亲们冒着严寒,来到远离村子的山地里,准备言传身教。众人分头捡拾一些玉米秆,点燃起几个小火堆,乡亲们三五成群围在火堆旁,一字一句,听着翻译过来的农科话语。我们尽量把专业知识通俗化,就像面对面拉家常,内容除了讲种植地,还是种植地。

  天,仍然奇冷;心,却燃起温暖的火焰。讲者讲得认真,听者听得更认真……农科的源泉,悄悄滋润着这些干涸的心田。

  转眼又到该播种的季节,还是我们这帮人,拉着肥,带着药,满满一大卡车,再次来到了阿痴村。讲根螨防治、讲种苗处理,讲种植、讲施肥、讲管理……苦口婆心,不厌其烦。

  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科技浸润后的藠头产业,亮出它最后的成绩单:最高亩产——2200公斤,亩产值——上万元!

  阿痴人的眼睛,亮了!阿痴人的心,醉了!他们庆祝,庆祝科技的神奇魅力;他们欢笑,欢笑幸福生活即将拉开帷幕!

  之后的第二年、第三年,阿痴人醉心于侍弄藠头,他们把藠头种到了极致。全村200户人家,栽种面积近千亩,最高亩产2500公斤,一般亩产1600公斤。

  自此,阿痴人的藠头,满山满坡;阿痴人的别墅、洋房,一栋接一栋,不断地拔地而起,让人想起雨后的春笋。

  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任何事物都可能在传统认知中翻天覆地。收获,永远属于那些勤劳的勇敢者,属于笃信科技能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们!科技,为小山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的心,随欢腾的小山村一起跳动!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