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雪琼 通讯员 王佳 文/图
“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实现农业总产值116.8亿元,财政投入“三农”资金48.4亿元,兑现强农惠农补贴9.4亿元……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我市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构建农业产业化格局,促进农业产业多元化,推进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建立所取得的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的喜人成就。
基础设施保稳促升
大庄水库坐落在大庄回族乡,站在水库大坝上,背靠青山,一汪碧水波光粼粼,极目四望,宽广肥沃的土地上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整个大庄坝子一览无余、美景尽收。
2008年9月开工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市结合山区实际情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并投入使用包括大庄水库、阿优水库、红地水库在内的12项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新建和完善大小水利工程6826件,新增蓄水能力2724.79万立方米,解决和改善65454人和30600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山区“五小水利”建设“碑格模式”得到水利部肯定并在全省推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内农田水利化程度达85%;大庄至马者哨、羊街至期不底、碑格至羊街等农村公路顺利建成通车,实施农村公路升级改造
本土农业质效同增
赵丽萍家新建的小别墅坐落在东山山腰的酒房村委会三转弯村村口。还没进村,远远就能看见小别墅被娇艳的桃花林包围着,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好安宁景象,让人自然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谁能想到,由于远离市区,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滞后,生活水平低,她家过去住的是土木结构的破旧老房子。
“桃树是跟着村里党员学种的。”赵丽萍家过去年收入3-4万元,在村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种植桃树50余亩,赵丽萍家去年收入10多万元,日子越过越好。
通过政府引导扶持,以抓产业、促增收为主要发展思路,三转弯村在村党支部带动下,因地制宜,维护生态环境,开辟增收渠道,改善山区综合开发条件,不断提高山区群众发展生产能力,全村发展冬桃等多种果树种植3000多亩,年收入最高的可达20多万元,村民80%的收入来源于种植。富裕起来的三转弯村开始思考利用早春花开、四季果香、农家菜香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整合坝区、半山区、山区地理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畜禽、苗木、蔬菜、优质稻、水果、生物产业“六张名片”;建成全省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数量最多的县级观赏苗木基地,并在全省率先建立县级观赏苗木质量标准体系;建成55万套种鸡良种繁育基地,商品禽苗销量占全省市场80%以上;“云恢290”被授予“云南六大名米”称号;全市通过认证的水果面积为6.055万亩,蔬菜面积为4.85万亩,粮食面积为4.9万亩;建设同城和跨区域配送、电子商务销售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等鲜优农产品配送三大体系,实现村民足不出户,通过网络、手机就能销售新鲜优质农产品;实施143个整村推进重点村扶贫综合开发,解决了15210贫困人口温饱和增收问题。
龙头企业转跨并推
红河州福来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鲜切花、农产品种植、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企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在羊街乡古城村委会建设300亩连片洋桔梗种植示范基地,利用扶持资金购买了全套以色列高标准、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配套泵站、灌溉自动控制、施肥系统,通过采用目前国内外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现代管理和先进种植技术,使示范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智慧农业所产生的便捷和效益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降低生产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我市按照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支撑,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跟进融合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提升壮大家庭农场,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生态农业精品庄园,全面推进农业园区、农业庄园、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努力实现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向特色、精品、品牌、生态化方向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已引进了阿穆尔鲟鱼、浙兴林果、红河州福来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入驻示范区,全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达474家;农业龙头企业35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个,州级龙头企业15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56家,其中,全国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18家,州级示范社8家。
不仅如此,我市还积极创建农业服务型组织,通过科技、信息、网络、资金等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设服务型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必需的技术、生产管理、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服务,目前,我市已有14家农业服务型组织。
大庄-羊街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一角
红河州福来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智慧农业大棚一角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