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 > 社区资讯 > 正文

世界气象日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3-23 12:47:21






世界气象日的由来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即世界气象日。国际气象组织的前身原为非官方性国际气象合作机构,1947年9至10月,该组织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45国气象局长会议,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WMO),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

  公约规定,当第三十份批准书提交后的第30天,即为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之日。1950年2月21日,伊拉克政府提交了第三十份批准书,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气象组织诞生。

  在各成员国代表签订的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年3月23日,正式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成为政府间的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并与联合国建立关系。

  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将1950年公约生效日或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之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并从1961年开始,每年都要组织全球气象水文界开展庆祝活动。

  智慧气象是什么 

  智慧气象表现为深入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新技术,依托气象科学技术进步,使气象系统成为一个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适应能力的系统,让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活动全过程都充满智慧。

  针对公众,比如一个人坐飞机出差,如果气象服务供给方能迅速感知他去哪里、乘坐哪个航班,就能将所经空域可能会遇到的湍流、目的地天气预报、该穿什么样的衣服等信息推送给他,这样的气象服务就有了“智慧”。更进一步,未来时代气象服务加载于自动驾驶系统,气象数据与起点终点、行驶路线、车辆状况、乘坐人习惯等大数据结合起来,致力于为每一位驾乘者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体验,必将呈现出全新的智慧气象。

  针对社会运行,如气象部门能敏锐感知到灾害性天气将要来临,滚动做出基于影响的天气预报和风险提示,提醒决策者动态调度各种资源,精准地将预警信息和建议发送给可能受灾区域的政府、部门、公众,并把灾害影响和有关需求及时补充反馈到气象系统,以便提升后续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的协同性,这样的防灾减灾管理也就有了“智慧”。

  智慧气象不是单纯的气象业务问题,而是包括智慧业务、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在内的整体智慧;智慧气象更不是封闭的自成体系的内部发展问题,而是与经济社会系统、人们生产生活及其他“智慧”的深度融合。

  日益增长的全球人口正面临着来自热带气旋、风暴潮、暴雨、热浪和干旱等各种灾害的威胁。长期气候变化正使得部分此类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增加,并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城市化和特大城市的蔓延意味着更多的人被暴露在威胁之中。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运用智慧来应对天气、气候和水的挑战。

  如何躲避惹不起的强对流

  惹不起,躲得起。对于强对流天气,最好的防御就是躲避。

  躲避的第一步是关注天气预报。首先,要根据长期、中期及短期天气预报提前进行出行安排,尽量避免在恶劣天气时安排外出活动。

  其次,要关注天气预报当中强对流预报落区。在汛期当中,中央气象台会对强对流天气进行预报,一旦看到自己处于强对流的潜势预报区域内,就要特别警惕。

  除此之外,应当学习基本常识,更加透彻地理解和运用天气预报,从而提前防范。具体来说,当高低空的冷暖温度差很大的时候,即天气十分闷热时,就容易出现强对流。此时,可以通过网页、手机收看雷达图。当雷达图上出现橙色、甚至红色、紫色的回波,并向自己所在城市移动时,就要当心了。一般而言,在雷达图上浅绿色部分表明有可能有降雨,深绿色地区则一定有降雨。亮黄色区域一般对应有10毫米/小时左右的降雨,暖红色雷达回波一般对应有20毫米/小时左右的降雨,并且有可能出现短时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目前,手机相应的APP及中央气象台等网站上都可查询雷达图。

  总而言之,要主动关注当地气象台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一旦接收到气象台发布强对流的相关预警,就按照预警中的要求,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开远的气候如何

  开远地处滇南低纬高原,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域,具有四季不分明,干雨季分明,雨热同季,干凉同季,冬春旱严重,年温差小(一年中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之差)、日温差大(一日中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气候特点和“山高一丈,大不一样”、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开远市内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变,海拔高度悬殊,平均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左右。多年平均气温20.1℃。最冷月为12月,最热月为6月,年平均降水量770.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120.1天。由于大气环流、季风环流交替和地形因素,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出现,干旱、洪涝、霜冻、“倒春寒”、冰雹、大风、雷电等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开远气象现代化建设

  2017年以来,开远市气象局紧紧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全力打造“防灾减灾、气象先行”服务品牌,围绕气象现代化“四个一流、”“七个体系”建设任务,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无论是在重大天气预报、应急气象服务,还是在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上,都坚持做到积极主动、预报准确,在防灾减灾,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建立气象现代化建设“政府主导”机制

  根据工作需要,形成了气象服务“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政策环境和工作动力。市乡两级联动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市政府发文成立了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选配了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队伍。2017年至今全市5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的气象信息服务站已挂牌到位。市乡两级都相应编发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村委会编制了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在为农气象服务方面,已形成构建“政府主导、乡镇投入、财政支持、气象管理”机制和“为农服务、预警服务、公众服务”三位一体模式。

  二、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全面覆盖”网络体系

  我市着力解决气象体系“线短网小”的突出问题,加大气象业务服务网络体系投入建设力度,落实为农服务专项经费。一是市政府财政预算专项资金对覆盖全市的气象区域自动站进行维护管理,并在重点区域建成三个多要素区域气象自动站,为政府决策和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提供了权威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目前全市已建成自动气象站20个,实现了全覆盖。二是市政府安排专项建设资金投建了覆盖全市多个行政村、专业合作社的65块电子显示屏。及时、准确、有效的气象信息服务于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农村,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特别是对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工作起到了强大支撑作用。三是服务高原特色农业,2016年至今在中和营“碧山净水”果蔬种植基地、中和营马铃薯、甜叶菊种植基地、大庄壹佳益蔬菜种植基地、羊街高效现代农业园各安装了一套农田气候观测站,使生产企业或农户可随时掌握农田范围内气候状况,科学安排生产,有效减轻劳动强度。农田气候监测站的建设也是服务全市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四是市气象局与民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环保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为农服务网络和防灾减灾网络建设,共享信息员队伍和防灾减灾信息,将农村气象信息建设纳入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内容,充分发挥“两个体系”建设的综合效益。

  三、建立气象现代化“功能实用”业务平台

  一是抓好上游平台的落地,努力提高省州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应用水平,气象资料及时调用。二是常规业务平台升级提档,气象业务视频会商平台升级为高清设备,短信平台实现一键式发布功能。三是加快新业务平台开发应用,投入近100万元建成了开远市气象防灾减灾预警平台和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平台,使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为全市农业生产、水利建设、林业发展、城乡统筹等提供了有力的气象科学指导。四是为拓宽公众气象服务的领域和渠道,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开通了气象微信等新媒体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了新媒体在防灾减灾、气象知识普及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微气象”在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四、建设全省一流的台站建设

  2013年市政府投入1800万元对开远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进行了搬迁重建,建成了全省一流的新型自动气象观测站,气象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工作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气象科技内涵进一步彰显。

  2017年在中和营建设了一个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固定作业点,实现了人工增雨、人工防雹常态化开展。2018年将在大庄水库、远近冲水库、碑格等地分别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固定作业点,实现覆盖全市重点水库、重点种植区的常态化作业点。

  2018年开远市将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力度,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努力在部门配合、整体联动和社会参与上下功夫,形成工作动力和合力。在已有的基础和条件上,乘势而上,着重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快乡镇标准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达到“九有”要求;二是抓好农村预警网络的建设,丰富信息发布内容和手段;三是加强气象服务网络建设,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加强乡镇、村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建设,重视队伍培训,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其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

  气象服务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气象工作落脚点在地方、服务重心在地方、受益对象也在地方。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是抵御气象灾害、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举措,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百姓的福祉安康。开远市将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保一方平安,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五、气象科普宣传进校园进社区

  开远市气象局每年利用“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科普宣传周”等活动开展气象宣传活动。气象科普宣传进校园,进社区,工作人员耐心地为大家讲解气象科普知识、气象科技装备工作原理、多媒体触摸屏等各种气象信息服务手段,对参观群众提出的关于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雷电灾害防御等有关问题均做详细解答。气象科普挂图、气象灾害防御手册和气象现代化科技装备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捧”。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