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营镇回民村村民和跃进社区居民互帮互学发展产业的故事
●记者 钱海 张杨亦然 詹大发 文/图
马全山(左)与陶志南(右)交流大黄姜种植技术
冬马铃薯丰收
“马书记,我来向你学习啦!”车刚停稳,陶志南就迫不及待下车,拉着马全山的手激动地说:“回民村做得好,我们跃进社区来学习,希望你们带着我们一起致富呀!”
他们是谁?
陶志南,中和营镇中和营村委会跃进社区党总支书记。
马全山,中和营镇中和营村委会回民村党支部书记。
他们两人相识几十年了,既是生活中的朋友,也是工作上的伙伴。用马全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关系好得很呢!”
关系怎么个好法,这要从跃进社区和回民村的产业发展说起。
回民村是中和营镇的回族村寨,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村领导班子的示范带动下,依靠优势农作物冬马铃薯成为全镇的产业大村。
跃进社区是中和营镇有名的苗族社区,居民多栽种烤烟,社区出了很多种植大户,产业发展一直走在全镇前列。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开拓创新、转型升级的带动下,社区也想着谋求多元化产业发展,帮助更多居民增收致富。但如何多元化?这是陶志南一直思考的问题。
由于跃进社区和回民村离得近,早些年,回民村村民种植冬马铃薯时招收跃进社区居民到地里务工。时间一长,很多居民在务工中初步掌握了冬马铃薯种植技术,也想着自己种植。
这是一条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好路子,但同时顾虑也来了:跃进社区再种植冬马铃薯,会不会对回民村有影响?比如冬马铃薯产量多了不值钱?抑或是外地客商不能完全收购,让部分冬马铃薯无地可销?
让人没想到的是,跃进社区居民提出种植冬马铃薯时,回民村村民不仅没有排斥,还积极为他们提供买种渠道、技术支持和客商收购消息。
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助推了中和营镇冬马铃薯发展:不仅种植面积扩大得很快,产量也有所突破。
截至目前,全镇发展种植冬马铃薯4万余亩,年产值近4亿元。
可以说,冬马铃薯能成为中和营镇的支柱产业,与回民村、跃进社区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这些年来,回民村和跃进社区的领导班子经常见面,就双方的产业发展、民族团结等工作进行交流,不为别的,就为“关系好得很”,就为两边村民和居民能共同致富。这种通过产业连接起来的亲密关系,在回民村和跃进社区之间架起了一座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马全山颇有感触地说:“大家意识到,团结和谐才有发展,信息要互通,钱袋子才能鼓起来!”
陶志南也乐呵呵地说:“在马书记他们的帮助下,我们有信心把冬马铃薯种好种精,争取向亩产值1万元迈进!”
去年,马全山不断扩宽种植思路,引进种植大黄姜。通过试种,他发现大黄姜的产量和收益很可观,亩产4吨,每公斤能卖到2.4元,便打算带着村民一起种。这个消息被陶志南知道了,他也很感兴趣,立即找马全山“取经”,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两位书记一见面就聊开了,从大黄姜的品种和优势,聊到大黄姜的种植技巧和销路,一边聊着,一边来到了马全山试种大黄姜的地里。
“老陶,你看,大黄姜和我们平时种植的小黄姜不一样,它个头大、姜味浓。一般销售到四川、重庆一带,当地人用大黄姜捂姜芽,卖价很好呢!”马全山边从地里拔出大黄姜,边和陶志南解说道:“如果你们要种,我给你们提供种苗,我教你们栽,等客商来的时候,我们两边一起收,销路什么的,不用愁!”
陶志南兴致勃勃地接过马全山手中的大黄姜,立马掰下一块塞到嘴里,边嚼边说:“味道确实浓,而且鲜!想不到这种大黄姜味还很浓!”
通过交流和实地查看,更加坚定了陶志南要试种大黄姜的决心。他说:“回去以后,我就先把社区活动室门口的地拿来试验,让居民都看得见。等着有收益的时候,大家就会跟着种啦!”
“你尽管种,有我呢!”马全山高兴地说。
在回民村村民和跃进社区居民间,你学我帮、我有难题你来解的良好氛围影响着每一个人,其乐融融的民族团结氛围更是影响着全镇的百姓。通过产业发展架起的“连心桥”,不仅促进了各村委会、村民小组、社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更是让和美的民族之花在东山之颠悄然盛放,香飘四季……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