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人文天地 > 正文

冬日里的一盏热茶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6-10-17 13:57:00

   ●雁过长空

  在一篇文章里,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茶痴,因极讲究喝茶,干脆去山高水洌的地方隐居,他常常浩叹世人不懂品茶。如此,二十年过去了。

  有一天,大雪,他煮水泡茶,茶香满室。门外有个樵夫叩门,说:“先生啊!可不可以给我一杯茶喝?”

  茶痴大喜,没想到饮茶半世,此日竟碰上闻香而来的知音,立即奉上素瓯香茗,来人连尽三杯,大呼“好极好极”,几乎到了感激涕零的程度。茶痴问来人:“你说好极,请说说看,这茶好在哪里?”

  樵夫一面喝第四杯,一面手舞足蹈:“太好了,太好了,我刚才快要冻僵了,这茶真好,滚烫滚烫的,一喝下去,人就暖和了。”

  作者在后边说:“人方少年时,总有些耽溺于美。喝茶,算是生活美学里的一部分。凡是有条件在喝茶上讲究的人总舍不得不讲究。及至中年,才不免悯然发现,世上还有美以外的东西。

  怀不世之绝技,目高于顶,不肯在凡夫俗子身上浪费一丝一毫的美,当然也没什么不对。但肯起身为风雪中行来的人奉上一杯热茶,看着对方由僵冷而舒活起来,岂不更为感人?只是,前者的境界是绝美的艺术,后者大约便是近于宗教的悲悯淑世之情了。”

  其实,不仅喝茶如此,对文字的喜爱,也有这样的经历。

  年轻时候,总是喜欢读那些文辞优美、朗朗上口的文字,哪怕读完后一句都没有入心,也还是要不厌其烦地摘抄在书本上,以便他日写文章的时候加以引用。写的文字也大多是这样的风格,所谓少年情怀尽是诗。只要有诗情画意,表达的中心是什么都不重要了。就好比最初喝茶,讲究茶具精美,茶叶好看,茶的味道和心境倒在其次了。

  到了中年,才明白所有的文字都只不过是为思想服务而已。真正打动人心的绝不是那些华丽的辞藻、考究的行文,而是文字里的思想和情感,就像喝茶最重要的是茶汤的味道和品茶的心境。

  中年以后,不再喜欢读那些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的“美文”,也不愿意再写那些下笔千言、不知所云的“花样”文章,只想用简简单单的文字,真真实实地写出心中所思所想,记录生活中难忘的点滴片段。

  看人的态度,亦是如此。

  年轻时候看人,更注重其外貌和言谈举止,长得帅气的、会说甜言蜜语的、懂得献殷勤的,最得芳心。待到沧海桑田、千帆过尽后才发现,那个在平凡岁月里给你始终如一的依靠,在生病的时候给你端水递药,遇到危险的时候紧紧牵着你的手不放开的人才是一生的珍宝。

  佛家曾有参禅的三重境界之说: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三种境界也反映出人生的三种境界,必须要一一经历才能有所顿悟。年少时惑于表象不足为奇,但如果到了一定的年岁还孜孜不倦于那些华而不实的文字,斤斤计较于表面功夫,疏于内心的修养和充实,那经历的时光和岁月算是虚度了。

  即便我们没有身怀“不世之绝技”,也不具备“宗教的悲悯淑世之情”,但“起身为风雪中行来的人奉上一杯热茶,看着对方由僵冷而舒活起来”只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就算写不出博大精深、寓意高远的传世佳作,但如果每一篇文字倾注的都是自己的真实情感,而其中某句某段能在静静的夜里温暖、感动了某位读者,那便是身为作者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文学艺术讲究“真善美”,我的理解是,先有了真和善,才谈得上美。事实上,回顾那些曾读过的优秀作品,即便是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其中蕴藏的也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人类对善良的渴望和追求。而最打动我们的也正是文字里的思想和情感。就像冬日里的一盏热茶,装在什么样的茶具里其实是次要的,最让人难忘的是茶汤的温暖和甘醇。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