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坛往事 > 正文

动人的朴素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6-12-14 13:49:18

 ●杜匀宣

  微信好友里有一位在报社工作的姐姐,身材娇小,平时爱穿朴素的棉质旗袍,婷婷袅袅,在这俗世间别有一番味道。我很喜欢她,却并不只是因为她的穿着,而是她带给我精神上的触动和感怀。

  每天刷朋友圈时,我最爱看她的更新,不秀山河大川、国外海岛、欧洲建筑,不做广告,不秀恩爱,仅仅只是流水账一般,陈列几张饭菜的照片,附上几句今天的心情。如此,让我每每读来艳羡不已。

  “今天的煮妇日记:早上九点到菜场旁边的邮局取得稿费80元,买了排骨、冬瓜、豌豆尖、空心菜等两篮子菜,回家数数零钱包,居然还略有剩余,沾沾自喜一下。一天到晚没做啥事,光是忙吃的了,正自惭愧之时,却在朋友圈看见美女总编转了一篇文章说‘婚姻好不好,看看厨房就知道’。看来‘忙吃’也是有助于婚姻美满的大事,以后须得再接再厉,认真对待,当好煮妇。”

  一个鲜活的、温良恭俭、贤良淑德的小女人突然就蹦到了你的面前,带着岁月静好、温和从容的气度,用勤劳的双手为所爱的人做朴素的茶饭羹汤,小碗小碟、咸菜薄粥,简单却装满奢侈。

  细细想来,如今对大多数人而言,过去那种粗茶淡饭却吃得欢快的日子似乎的的确确是一去不复返了,过节过年没有了小时候那种期待、盼望,看着一桌子水陆杂陈,我就只爱动动那碗年菜,吃几筷子青菜萝卜。而那些颇费工夫做出的甘酯肥浓、珍馐美馔、珠翠之珍,此时则成了摆像,是为了祭供天地祖公而准备的不可少的程序和内容。

  一个人的胃口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发展却日益衰退了。”古人还爱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一个人胃口的好坏来衡量他是否尚年轻体壮,我则认为,在欲壑难填、光怪陆离的浮躁世界里,能把粗茶淡饭吃得香、吃得欢、吃得美的人才是内心充实、幸福快乐、值得羡慕的。

  我爱读散文,她爱写散文,源于此,认识她也有三年有余。想起初读她散文时的喜悦明快,仍记忆犹新,清晰如昨。从那以后,我一直在关注她的写作,从她的百度空间,到美丽开远微博,再到今天的微信公众号。每每读到她的新作,仍然有如沐春风的清新欢愉。写散文的人很多,可读她的文字却总比别人的让我能更快进入,或感同身受,或悲喜其间。我知道她打动了我,而这份打动我将它归结为“朴素”二字。

  在《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里,她叙述到,“我至今仍然记得当年离家求学时父母写给我的家信,母亲的字写得柔弱娟秀,书信的风格一如她敏感细腻的性格;父亲的字刚劲有力,潇洒飘逸,书信的开头都是‘吾儿见字如面’。每次收到家信,眼前总会浮现出白日在田地里劳碌了一天的父母,晚上在灯光下给我写信的身影,那样的情形想来是所有异乡游子心中最温暖的画面。”

  她的文字简约干净,并非是一种质白的感觉,而是丰富的朴素。她的散文集《藏在心底的优雅》里有许多篇章无论叙事、描写还是抒情,都很简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如果按照习惯的散文样式来看,她的很多文章过于短小,也就是一篇高考作文的长度,但是篇篇连贯起来却是对生活情感、人生感悟的一种行云流水的抒发,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可从容浏览,可驻足近观,文字背后的她鲜活耀眼,绝不缺少整体感。只有这个时候,我才能体会,她在试图把朴素的情感表达嵌入或者卷入文章的结构,在散文写作里形成某种新的行文方式和风格。

  对于任何一个散文家来说,能不能形成一种带有鲜明个性的只属于自己的文体,是一个极力追求却难以企及的境界,然而她在第一本散文集的写作里,已经有所成就。仔细读《藏在心底的优雅》诸篇,我们还会发现,其中展示的生活图景,普通、琐碎、日常,但是很耐看,很感人。

  “当时,村里还没有自来水,吃水要用水桶到山脚下的龙潭里去挑,姐夫花了近一个小时才挑上来一担水。婆婆和姐姐也不轻松,两人转动着沉重的大石磨磨了好一会儿功夫,洁白的豆浆从石磨里汩汩地流出来。婆婆把豆浆盛在一个瓦盆里,舀进包袱里过滤,过滤后的豆浆又细腻又白嫩,接下来就把豆浆倒进锅里熬煮,要沸腾过几次才算熟……”

  这些都是作者日常生活的零星碎片、体会感悟,但我想每一个读者读到这里,都有感同身受的体验。只不过借她的笔忽然鲜活起来,生气勃勃,历历在目,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又回到过去,回忆那些美好。当我们这样重温过往的时候,画面中的种种细节为什么让我们潸然泪下,如此感动,甚至觉得这就是诗人们常说的诗歌必须具备的“在场感”?又是什么,触动了我们已经包裹上硬茧的心,竟不由得对这些琐碎生出一份留恋之情?我想还是“朴素”二字。作为中国历来推崇的文化价值之一,无论作为精神境界,还是作为生活方式,朴素都是一种为人敬重的品质。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读着她的文字,我仿佛看到她棉质的旗袍优雅得体,感受到她温润如玉的抚触和蕙质兰心的真情。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