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怀志
十数年前,就听到楹联界盛传“滇人善联”。听到如此振奋人心的消息,我的心里却敲起了小鼓,自忖:“云南只是全国的几十分之一,是远离中原的边陲,文化本来就落后,怎能与文化发达的地方相比?说‘滇人善联’,莫不是夜郎自大、抑或哗众取宠?”
然而,多年在楹联界徜徉,读了一些楹联书籍,探索了些楹联历史后,终于大梦初醒、恍然大悟、笑出声来:“滇人善联,并非出自云南人之口,那可是出自皇帝的‘金牙玉口’呀!”回味那奇妙的典故,实在令人兴趣盎然、心驰神往、意气风发。
明代成化八年(1472),云南出了一位进士杨一清。杨一清生于云南安宁杨阁村,6岁随父迁居湖南巴陵,十四岁乡试中解元,十八岁殿试金榜题名,历侍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两次任首辅(宰相),出将入相,位列三公,足迹遍留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湖南,文德武功,无人能及。
杨一清8岁时,就以奇童蜚声四乡,10岁被湖南破格保送到京都翰林院深造。入学的第一天,他的导师、湖南籍状元黎淳想考考他是否有真才实学,当即出对曰:“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杨一清顺口答道:“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惊得老师抚掌称赞、叫好不迭。入京觐见时,成化皇帝朱见深听说杨一清以“神童”驰誉乡里,有意试其才华,亲自出题命其做诗赋五篇,杨一清不假思索,挥毫而就。皇帝赞誉一番,又即兴口出一联,要杨一清对句。皇帝吟道:“一间茅屋两先生,聚六七童子,教《百家》《千字》。”皇上话音刚落,杨一清脱口而出:“九重金銮一天子,会十八学士,读《四书》《五经》。”皇帝一听,欣喜赞叹之余,一锤定音:“滇人善联!”
这就是“滇人善联”的出处。
杨一清除战功显赫,也堪称诗文里手,他一生留下著作20多部百万余字,不少对联传唱至今。《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就选其联二副,一曰:“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一曰:“手持两盅文武酒,饮文乎?饮武乎?胸藏万卷圣贤书,希圣也!希贤也!”
品杨一清对联,妙趣横生,让人不得不连喊几声“佩服!”然而,杨一清一人能代表“滇人”吗?除杨一清外,古今云南人又有几个“善联”?
其实,杨一清争得了“滇人善联”的荣誉,敢为人先的云南人又岂能不争气!后来的事实证明,云南的楹联总保持全国一流水平,难怪有人惊呼:“天下楹联十斗,滇人占去八斗!”
这是否言过其实?是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在中国楹联界,有四副对联被誉为“中华四大名联”,即:云南大观楼长联,四川成都武侯祠“攻心”联,湖南岳阳楼“一楼何奇”联,湖北武汉黄鹤楼“一支笔挺起江汉间”联。这四联系何人所撰所书?回答是:大观楼联为云南名士孙髯翁撰、云南大理剑川赵藩书;武侯祠联乃赵藩撰和书;岳阳楼联出自云南罗平窦垿之手;黄鹤楼联之撰写、书丹都归于云南通海陈宝裕。
但愿滇人不要躺在“滇人善联”殊誉上吃老本,而将荣誉视为激励和鞭策,变为起点和动力,脚踏实地,更上一层楼,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