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 正文

碑刻承载的社会历史文化 ——简评曹定安《开远碑刻》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3-24 13:27:06

 

●通讯员 罗佩华

  古有“碑之为志”“碑乃旧式(世)者存古也”(引自《开远碑刻》)之说。碑刻作为特殊的文献载体和艺术形式,它记录着特定历史时代的沧桑巨变。这些古代碑记碑刻纪事存史,“所载内容丰富,语言朴实,民间方言间杂其间”(引文同上),往往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语料价值和字料价值”,堪称“活”的历史。

  开远文史资料第十五集·《开远文库》文史类推出的《开远碑刻》一书,就是这样一部“百科全书”,颇值一读。这亦是曹定安继《开远史话》《开远漫话》《开远往事》《开远文物志》《开远民族民间传说故事集》等著作之后又一部力作。

  《开远碑刻》有以下特色。

  碑刻的丰富性

  作者于1992年起就在开远市文物管理所专门从事文物管理工作直至退休。平时就把“低头看碑刻、抬头看瓦当”当成一种职业习惯,经多年的文物普查、调查、搜集、征集、拓片、抄录、校勘、整理、研究,换来了大量碑刻资料的积累,目前,馆藏碑刻原件、拓片多达200块(片),为该书资料的完整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全书分为城建交通、农林水利等共11编计1篇,收录碑文152件,碑刻拓片22幅,图片9幅,洋洋洒洒35万字。所收录碑刻,内容主要涉及城市交通、农林水利 、社会规范、经济社会矛盾、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文化教育、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等多个社会层面。其中,《新修盘江铁索桥碑记》,记载阿迷境内南盘江铁索桥之一的六郎洞桥,其“所描述的桥形、长度、建桥费用,填补了相关铁索桥记载的空白,弥足珍贵”(引文同上);《阿迷州迁学记》,为明进士王廷表63岁时作于嘉庆三十一年(1552),碑记阿迷“宣德年始建学”,由此可订正《康熙阿迷州志·学宫志》所记“庙学洪武间建”之误,故“史料价值颇高”(引文同上)。

  碑刻立碑时间跨度远至明清,近至民国时期。文字上汉文系碑刻的主体,而开远迄今为止在则旧村发现的唯一一块彝汉文碑尤为珍贵,其左右分列为汉、彝文墓序,两序除对祖坟和所选墓地的肯定及赞美外,汉文序还记述了孔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信息,对开远彝汉联姻、彝汉文化圆融、彝族民间风水信仰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碑刻对辖区地名多有记载,如《东山庄建东桥残碑》,所载村寨、寺庵、里等地名多达83个,还有建桥费用等,对“研究开远地名、建置、古代重大建设工程筹款有重要史料价值”(引文同上)。人物记述上,有明天启二年(1622)廷试三甲第一百四十八名赐同进士出身的杨应登,有红河百名历史人物之一的清代广东陆路提督、四川提督马维祺,有民国时期的国民党抗战阵亡历烈士张书坤等,其中,《马维祺墓志》,“是研究马维祺生平的翔实史料”(引文同上)。

  碑文体裁有记叙、传记、宗谱、游记、箴铭、民间诉讼、官司判词、诗文等;种类有墓序、墓表、墓志、墓志铭、家传碑、功德碑等。从书法角度看,有篆体、录书体、楷体、行楷体、魏碑体,其中,《马果肃公家传》碑刻,“石质青灰,双面镌字,行楷阴刻,由云南省署名书法家程荣昌亲书……艺术价值颇高”(引文同上)。

  由此可见,开远碑刻的丰富性、地方性和独特性,是考史和书法研究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资料。

  注释的详实性

  为了扫清标点、断句、注释、翻译之路上的“拦路虎”,作者“不断‘进补’古汉语知识,收温故知新之乐”,为确保抄录无误,“每字反复校对拓片,不清者不惜跋涉实地核实,快‘不愧吾心’之慰”(引文同上),其所得真实地反映在该书注释之中。

  作者不仅重视从“点”上对某个字、词或词组的意思的解释,而且还增加了一些典故的运用及思想内容的添加。例如,作者在《大庄德化千秋碑》《楷甸重修龙王庙碑序》中,分别对“后因以‘藜火’为夜读或勤奋学习之典”和“相传古代颁布新令,必奋木铎以警示,故后来称主持教化者为司铎”进行解释,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解读思路;《田房慈航普渡碑》记边镛“赐进士出身”,作者注释,“清朝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其余中二甲者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另外,还注释了“奉直大夫”“直隶州”“儒学正堂”“儒学副堂”等等,为读者了解古代科举制度、明清官员级别待遇及儒学教育提供了直接帮助。一览其他各篇所见注释,作者的汗水、心血和智慧已深深地浓缩在注释的字里行间。

  译文的通俗性

  作者在对“点”的精通和理解的基础上,还注重从“面”上进行全方位把控及对思路和本意的梳理,同时对碑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文化、典章制度、人名、地名等进行全面了解、考证及旁征博引,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把一般读者不大能看懂的碑文,翻译为能读懂而又不失原文风范和韵味的作品,体现了作者长期培养形成的良好的治学态度和“基本功”,也是作者在耗时三年、白了多少头发、死了多少脑细胞之后,收获的“独坐心常静,得句尊不空”的春华秋实,其成果在译文部分同样得到完美体现。如《则旧彝汉文碑》记“余始祖山东人氏,至今世远湮渺不可知”,作者译为“我始祖本山东人氏,其何名讳,何时入滇,因年代久远,已渺茫不可知”,读着通俗易懂。又如《新修盘江铁索桥碑记》,有“嗣于光绪十有三年(1887),经王兴斋观察归复易举”一句,一般读者多不明其意,作者译为“到光绪十三年(1987),弥勒巨商王炽(字兴斋,号观察)恢复易渡制度”之后,就一目了然。一篇篇译文佳作就是这样引领读者进入碑刻文化的大千世界,感受开远碑刻厚重的社会历史文化,读后断然不会让你空手而回。

  评述的简要性

  作者在“译文”后多以“注”的形式,为读者简要介绍所选碑刻的来历、存放地点、碑刻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及书写格式、字体等,并画龙点睛说明碑刻的价值所在。其中,个别篇目如《小矣那味合寨分水碑记》,则稍展开记述和评说,为读者了解、查找和利用碑刻资料指出了明确的路径和方向。

  《开远碑刻》问世,为我州文史园地提供了宝贵的碑刻文献资料,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广大青少年加深对古代碑记石刻的认知,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特别是碑刻文化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