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 正文

人间何处不月明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7-01 14:38:02

  ●葛大平

  我是1990年7月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小龙潭监狱(矿务局)工作的。参加工作两个月后,我特地回了一次生我养我的老家——嵩明县罗荣庄村。离开故土时,我眼含热泪,虔诚地带回了一包故乡的泥土,一方面表示故土难忘,一方面也表达了好男儿志在四方,扎根他乡的决心。

  之后,矿上举办新干部培训班,也就是在那次培训班上,我对小龙潭监狱(矿务局)1990年以前的创业史有了初步的了解。1953年12月16日,蒋石庵等8名干部,带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押着二百多名罪犯,奉命进驻小龙潭。在一无资金,二无机械,三无技术人员,四无地质资料,五无办公住房和监舍的情况下,靠斧头、铁锤和勤劳的双手,蚂蚁啃骨头似的开始了小龙潭监狱(矿务局)气壮山河的创业史。那时候的小龙潭,豺狼出没,野草丛生,人烟稀少,一片荒凉。8名建矿元老和后来人以对党的监狱事业的无限忠诚,克服了现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无数困难,以愚公移山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艰苦奋斗,忠诚法律,科学发展,开拓创新,精心育人,务实奉献”的创业之歌。

  如今,小龙潭监狱(矿务局)经过三次技改、五期扩建和几代龙煤人63年的共同奋斗,龙煤儿女描绘出了一幅全国现代化露天煤矿和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壮丽画卷。今天,当我们俯瞰这幅历史画卷的时候,人们完全有理由为小龙潭监狱(矿务局)63年来走过的辉煌岁月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63年来,煤矿由一个土法上马,年产1000多吨的小煤矿发展到今天设备先进、年产千万吨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监狱由租借破庙作监舍,发展到现在有五个分监狱、一个病犯监区,装备精良、环境整洁、文明先进的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警察职工从借住民房发展到住砖混结构、配套齐全的楼房;从无办公场所发展到有电脑、空调、现代办公桌椅的综合办公楼8幢;医院、食堂、幼儿园、运动场所等也从无到有,应有尽有。现在的小龙潭监狱(矿务局),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鲜花四季常开。夜幕下的小龙潭矿务局,万家灯火,流光溢彩,远远望去,就像镶嵌在滇南大地上一颗闪闪发光的夜明珠。

  2014年11月8日,小龙潭监狱(矿务局)矿部机关从小龙潭镇搬迁至开远凤凰山。离开之日,我不禁百感交集,感慨万分。高兴的是,小龙潭监狱(矿务局)顺利完成了监狱布局调整,实现了由偏远地区向城市中心的战略转移,以此为标志,矿务局如凤凰浴火涅槃,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自己也从此走出山沟,来到城里工作,交通、医疗、生活、学习等条件大为改善。同时,面对自己工作、生活了24年的办公场所、老屋旧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毕竟日久情深,一时有些难舍。

  转眼之间,我在第二故乡已经工作、生活26年了。26年来,我在这片热土不仅生根、发芽,而且开花、结果。我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也以它特有的胸怀和热情,接纳了我,培育了我,在人生、事业等方面给予了我丰厚的回报,我不仅从一个普通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而且在这里娶妻、生子,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的父母双亲,也在八十高龄之际,从嵩明来到开远随我和弟弟安度晚年。

  人们常说,月是故乡明。可对我工作、生活了26年的小龙潭监狱(矿务局)来说,我早已日久生情,把它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了。正所谓:日久他乡即故乡,人间何处不月明。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