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怀志
西门龙潭三教殿引来古今不少骚人墨客甚至政客长吟短咏、抒情寄志,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
明代嘉靖年间,被“勒令致仕”回故里的进士王廷表与好友杨升庵就在这里借景状怀、一吐胸腋。王进士在七言律诗《游观音寺·答杨用修留别》中写道:“太平风物在南州,鹤舞春郊与客游。气象欲干千缕笔,逍遥还听白云讴。三乘古刹鸣仙鹤,四照晴花绕石楼。佳境正当频结社,明朝何处更凝眸?”将佛寺美丽风光赞赏不已,将自己游寺观景,烦愁顿消、自由自在的感受和盘托出。明崇祯五年(1632),阿迷土酋普名声起兵反明突然暴死后,广西府(今泸西县)知府张继孟以朝廷御使身份单骑赴阿迷,游说握有重兵的普妻万氏母(万彩莲)归顺朝廷得逞,也乘兴到西门龙潭借景抒情,赋《龙潭》诗曰:“何年涌跃此山中,开导曾经几许功。顺兴喜他知上下,安流任我决西东。时清不饮侵疆马,运至能衎集泽鸿。更听湍流归陇亩,微波焉敢附狂风。”在标榜自己劝降万氏的功劳的同时,以先扬后抑、又拉又打的婉辞夸万氏“知上下”,更警告她归顺明朝后,安份享乐,不要再“饮侵疆马”、兴风作浪、自取灭亡。
让人惋惜的是,在朝代更替、岁月流逝,特别是“扫四旧”、“文革”中,三教殿部分文化遗产、雕塑、壁画、匾额被毁损或拆除。值得庆幸的是,众多建筑除铭孝亭因建五十九医院被拆除外,其余建筑尚保存完整。更令人欣慰的是,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各有关部门和民众共同努力,开远在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城市、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如今的三教殿,在原基础上经过反复修葺,更显得面貌一新,金碧辉煌、巍峨壮观。
伫立龙潭前,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潭碧水。尽管多年来两侧涵洞流水锐减,但水中杂草青青、游鱼欢乐的景象,仍给人留下不少美的享受。聆听二楼佛堂隐隐约约传来的诵经念佛声和有节奏的木鱼声,更别有一番感受注心头。注目前殿(水榭)上“西龙禅寺”、“龙泉现珠”、门柱上“山川出云作霖雨;楼台倒影入池塘”等匾联,人们又会生出许多遐想。
如今的三教殿,仍是供奉多神的庙宇,在前殿、中殿、大殿两厢和后殿分层次供奉着龙王、财神、地母、文昌帝君、玄天真武祖师和弥勒笑佛、四大天王以及观音、普贤、文珠、地藏、消灾延寿药师、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等神像数十尊。这些神像,有泥塑、彩塑、瓷塑、金身;有的庄严肃穆、有的诙谐坦然、有的慈祥端庄,可谓姿态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欣赏这些神像,不但让人悟出中国雕塑艺术的独特高超,更感受到中国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各殿还有许多匾额、楹联和诸如“山伯访友”、“凤穿牡丹”、“刘海戏金蟾”之类雕刻,这些匾联和雕刻,似乎在告诉游人,此地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沉厚重。在中殿两侧的半山对称六角亭,分别悬联“钟声水声木鱼声,声声悦耳;山色树色晚霞色,色色爽心”、“四面来风清凉世界,八方朝佛妙荘严域”。读这些楹联,听木鱼声、看山水色,再目睹游人三三两两,络绎不绝,别有一番情趣。
置身大殿外,环顾四周,宣扬佛法展示宗教文化的联匾比比皆是。“佛光普照”、“普度慈航”、“观听世音”、“慈航普度”等匾额,字体遒劲,风格各异。大殿门柱上“七重行树,智慧宏深,翠柳佛开金世界;八功德水,端居波上,红莲涌出玉楼台”、“帝释焚香,馥郁于沉浮界内;龙王献宝,灿烂于娑竭海边”,以及两厢的“佛号三声,巍巍万德参天地;法分五教,浩浩三乘亘古今”、“篆袅金炉入座,和风初送暖;花迎玉佩映阶,芳草自生荣”等楹联,让人读后既钦慕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妙,又感悟到宗教文化的丰富内涵,不由得在心底唱出“构建和谐社会,匹夫有责”的心声。
西门龙潭和三教殿是开远城西一道亮丽的自然景观,是“天人合一”结出的丰硕成果,是祖国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灿烂悠久,博大精深的缩影。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