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 正文

雨那味村看倮倮汉子舞鋩敲鼓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7-21 12:22:12

 ●丁亚东

  倮倮为彝族支系,“倮”在彝文中的意思是“龙”。几千年来,倮倮村内的祭祀活动,都由6至8人的汉子舞鋩(铜制的圆盘形锣)、敲鼓(自制的牛皮鼓)、耍棍刀、吹号组成,每个动作、每次换位都是一个生猛的体力活,可以说是专门为倮倮汉子打造的舞蹈。

  沿着国道323线走21公里,就来到了现在仍沿袭着祭祀活动的乐白道街道办事处阿得邑村委会雨那味村。

  因鋩鼓汉子们还没聚齐,我们在村民小组长江地瓜和几名鋩鼓汉子的带领下绕村欣赏风景。感觉洋房又多了,村庄背靠的龙树坡也无人乱砍滥伐,青茂如屏。沿村内小路径自走向龙潭,看到养育着倮倮村的龙潭水汩汩涌出。龙潭旁供奉的神位有人说叫“龙潭神”,也有人说叫“龙神”,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接受全村的供奉。有人说神位立了200年,也有人说神位立了300年,直到现在,村内的倮倮们从一生下来就要供奉它。村内道路两旁茂密的核桃树、桃树、清香树遮挡住了早晨的阳光,让人感觉一丝丝湿凉。

  回到活动室,除在外打工的,村中舞鋩鼓的汉子都已到齐,表演也就开始了。鋩鼓汉子们穿戴整齐各自分工,四人持鋩、两人敲鼓、一人吹号。李小四在这群汉子中最为壮实,小号拿在他的手里好似一支烟杆,但吹出的声音却是悦耳动听。牛皮鼓由100多年前的一条牛皮做成,鼓声高亢激昂。舞鋩才是重头戏,只舞不敲,四个舞鋩汉跟随号声、鼓点铿锵起舞,下跪、半蹲、背靠背、踢脚、辫脚、转身、甩手等动作个个投入。

  表演持续了近40分钟,号声未断、鼓点不停、鋩舞不歇。舞完后,在李小四的邀约下,汉子们一起奔向龙潭边喝水。

  喝完水回来后,李小四告诉我们,因为人不齐刚才没人表演“棒棒”。“棒棒”是一根1.2米左右的木棍,它的作用是在祭祀的同时舞狮,舞棍的人在跟着节奏起舞,挥棍引导舞狮者的方向。介绍完“棒棒”,李小四索性与另一人拿来了“棒棒”,又表演了起来。李小四的师傅李长云、李健福等四位老者闻讯后抬着圆凳来到活动室,观看自己徒弟的表演。

  等汉子们让我们看完了所有动作时,烈日已当头。李长云走到李小四身边,叫六个汉子聚拢过来,大声说:“动作不合。”李小四他们没有反驳,拉着李长云说“这里热,克房子里说”。随后拉着四位师傅,抬着凳子,来到了小组的室内活动场。大家围拢师傅,静听师傅训教。李长云说:“我们都老了,今天看见你们跳,知道我们有人继承了,你们要好好呢整,有几个动作不行”。这时,一旁已近80岁的李健福站起身,拿起棒棒就要舞给徒弟们看。我们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几个人赶快起身阻止。但老人性格执拗,谁也抢不下他手中的棒棒,只有让他慢慢舞,叫徒弟们赶快站起来跟他学。

  指导了近5分钟,李健福杵着棒棒,叫李小四过来再舞一次。李小四是他们最得意的徒弟,曾经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学会了所有套路。李小四说:“师傅们,你们不要辛苦了,我们认得你们对我们的苦心,我们以后会用心来学的,不丢你们的脸。”

  雨那味村的鋩鼓舞得到了市文化馆的重视,工作人员好几次深入该村考察,目前市政府已将该祭祀舞蹈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李长云、李健福、李小四、赵保林、赵小老、杨振东列为第三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李小四他们现在也开始找徒弟了,希望有人把倮倮汉子舞鋩敲鼓的传统一直传承下去。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